2019-07-09 09:42:00
賣菜講究精打細算,很多人算的是錢,可這些人算的是數據。
“宋小菜”的創(chuàng)始團隊有相當一部分人來自阿里巴巴,攜帶天然的互聯(lián)網“基因”,他們采用一套十分特殊的“反向供應鏈”模式——通過服務于菜市場攤販,將城市蔬菜需求數據進行整合、歸類,再聚合到供應上游,實現以銷定產,準確分發(fā)。
小菜攤里 竟能積累出這么有用的大數據
在湖北武漢漢口的農貿市場里,很多菜攤攤主都認得“宋小菜”漢口區(qū)域的負責人徐小華。誰家攤位每天能賣掉兩百斤油麥菜,誰家的攤位有固定來買豌豆的老主顧,徐小華的心里一清二楚:“并不是記性有多好,而是攤主手機上的‘宋小菜’訂菜APP,準確地記錄下攤主每天要從‘宋小菜’的市場服務站訂購多少蔬菜。”
并不需要多長時間,“宋小菜”在APP后臺上就沉淀下50~70種單品的需求量,在短時間內建立起每個城市蔬菜需求的數據庫。數據庫使得“宋小菜”擁有了一個聰明的“大腦”,每種蔬菜的種類、品級、產地、包裝、重量和購買者的需求、偏好等都精確對應。
減少蔬菜損耗 從減少中間環(huán)節(jié)做起
有數據顯示,傳統(tǒng)供應鏈中的蔬菜損耗率往往能達到30%~40%,但這個數據在“宋小菜”這里卻被縮減到0.2%,這是大數據起了決定作用。
哪個城市的消費者喜歡哪種蔬菜,包括蔬菜的規(guī)格、品相等,從攤主那里好不好賣便可以知道。這種長期積淀的數據搜集聚合起來,反向傳遞到蔬菜供應的上游,實現的效果就是,西紅柿等蔬菜在數據的指引下,以不同規(guī)格、不同品相進行包裝后才能運出地頭,再邁入市場之旅。
倉庫里的蔬菜到底值多少錢 讓數據告訴你
胡宗龍負責的龍艷合作社是“宋小菜”的土豆供應商,在安徽省太和縣為3000多畝的土豆種植基地提供生產管理和經營服務。2017年,來自“宋小菜”的訂單量翻了兩番,胡宗龍發(fā)現“自己供應不上了”。
“宋小菜”的3000多個主要供應商大多是農民和非公司化的個體戶。他們憑借多年的奮斗擁有了自己的生意,但規(guī)模做大了以后,在規(guī)模化運營上就會遇到很多問題。如果不用數字化賦能生產端,下游市場開拓得再好也沒有發(fā)展后勁。因為沒有能夠提供高效供給的上游,下游的繼續(xù)發(fā)展就很難得到保證。
2019年,“宋小菜”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為生產端提供數字化的產業(yè)化服務后,服務的主體越多,沉淀的數據越多,“宋小菜”們發(fā)現自己能做的事情也越來越多。胡宗龍表示,“宋小菜”這些年實踐的最大意義在于證明了面對大宗農產品,數字化能做的不是消滅誰,而是如何讓這條產業(yè)鏈上的人和資源得到更好地配置,實現共同成長。(郭少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