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1人成网站色www免费下载_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97在线|亚洲_国产99在线a视频

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:61120180013

甘肅岷縣:非遺文化綻放新光彩

2025-06-16 10:20:50   

岷縣,古稱岷州,位于甘肅南部,地處青藏高原東麓,自古就是“西控青海、南通巴蜀、東去三秦”的戰(zhàn)略要地。岷縣歷史淵遠流長,文化底蘊深厚,五千多年前,這里就有原始先民生息、繁衍,在漫長的歲月中,岷縣先民創(chuàng)造了絢麗多彩、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遍布全境。

20250616102206937-76-c9d2c.jpg

每年廟會花兒賽事80多處

“二郎山的爬腰樹,爬腰樹上起煙霧,煙霧纏山山纏霧,一生只把你纏住……”每逢農歷五六月,綠意盎然的岷州大地便成了“花兒”的海洋。山野間的“花兒會”上,歌手們以高亢悠長的曲調即興對唱,將真摯的情愫漫過岷山洮水。這種源自民間的藝術形式,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“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”,學者譽之為“活著的《詩經》”。

20250616102207881-31-9164a.jpg_scale_.jpg

“花兒本是心上的話”,其魅力在于扎根生活的質樸表達。岷縣文化學者張潤平在《洮岷花兒》中寫道:“‘花兒’由勞動人民集體創(chuàng)作,兼具游牧文明的野性與農耕文明的詩性?!蹦媳眱陕凤L格迥異——南路“啊歐憐兒”硬朗激昂,北路“兩憐兒”婉轉細膩,大量使用西北方言,成為多民族文化交融的鮮活見證。如今,每年群眾自發(fā)組織的廟會花兒賽事就有80多處,岷縣已扶持100名“花兒”傳承人,培訓500名歌手,連續(xù)24年舉辦歌手大賽,更將這一藝術帶向國際舞臺。學者李璘赴臺灣講解《中國花兒的傳承與流變》,張潤平、蔣志仁、季緒才、尹繪麗等專家登上聯合國“花兒”論壇,讓世界聽見岷縣的聲音。

20250616102207495-3-ac9fc.jpg_scale_.jpg

“唱起‘花兒’便覺舒坦暢快,看到年輕人創(chuàng)作的新‘花兒’,能讓古老民歌走出深閨,心里頭高興?!贬嚎h“花兒”協(xié)會會長楊狗娃說,希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,讓“花兒”傳承生生不息。

如今,花兒會已經從單純的山歌對唱、踏青郊游,發(fā)展成為舉全縣之力弘揚傳承傳統(tǒng)文化、展示民俗風情及自然風光的重要節(jié)會,也成了促進經濟發(fā)展、加強對外交流、豐富文化內涵、提升和守護岷縣文旅品牌的重要紐帶和橋梁。據了解,2024岷縣非遺宣傳周·花兒藝術節(jié)期間,岷縣累計接待游客108.1萬人次,同比增長265.2%,旅游花費5.67億元,同比增長357%。

銅鋁鑄造技藝傳承至今

清水村距岷縣縣城以西15公里,轄9個村民小組,599戶2397人。岷縣銅鋁鑄造技藝傳承歷史悠久,據《宋史?地理志》記載,“北宋熙寧九年(公元1076年),岷州設滔山監(jiān)(即清水鎮(zhèn)清水村),銅、鐵錢并鑄?!?,錢局撤銷后,曾經主要用來鑄造銅錢的技藝,轉變?yōu)橹谱魃a生活用品的技藝,得以代代傳承,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。銅鋁翻砂鑄造技藝屬于砂型鑄造,其生產工藝、器物造型等保留了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冶煉鑄造技藝,它最大的特點是每個模具只能用一次,產品獨一無二不可復制,而且純手工翻砂技藝全國僅此一家,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。1982年被國內貿易部授予“中華老字號”稱號,2010年被確認為“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”保護項目,2011年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。

20250616102401822-23-4371d.jpg_scale_.jpg

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銅鋁手工翻砂鑄造技藝的傳承和發(fā)展,每年舉辦“全縣手工翻砂銅鋁鑄造技藝大賽”,發(fā)揚岷州工匠精神,通過評比,評定岷州工匠1人,鄉(xiāng)村工匠36人,現有省市縣三級非遺傳承人15名,帶動全村260戶群眾從事手工翻砂銅鋁鑄造產業(yè)(其中脫貧戶112戶),占全村戶數的45%,年產量達到4萬余件,年產值8000余萬元,年收入近4000萬元,戶均收入15萬元以上。產品器形豐富,主要包含銅鍋、銅香爐、銅火爐、銅暖鍋、銅花瓶等工藝品,主要銷往甘南、西藏、四川、青海、印度、尼泊爾等地。

20250616102208058-87-1dced.jpg_scale_.jpg

筆者現場看到銅鋁鑄造技藝傳承人正在用木炭粉調和的水,在模具上上細心的擠涂,保持模具的強度和脫模速度。傳承人講述,受天氣影響,一批鍋具從制模到成品需要40多天時間,所有的環(huán)節(jié)都是手工完成,勞動力成本非常大。

鳴鶴舞棍 強健體魄

鳴鶴舞棍,又名鳴鶴纏身棍。從目前考察了解情況來看,是僅存于岷縣西寨鎮(zhèn)西寨村的一種獨特民俗文化現象,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內容形式,是優(yōu)秀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之一,是亟待發(fā)掘、保護、傳承的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民俗文化。

鳴鶴舞棍,盛行于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前。表演的時間集中在農歷正月十四、十五、十六三天的晚上,和本村的其它社伙活動同步開展。該活動是一種群體表演活動,上世紀社伙盛行的時候,該村參加該活動的人數基本在二、三百人以上。原則上,要求全村的年青人、會舞棍的人都要參加。中老年會舞棍的、愿意參加的人也都參加該項活動。所用道具為五尺木棍,較早時期的木棍為自備木棍,形式各樣,上世紀八十年代社伙會統(tǒng)一制式,色黑、棍首釘鐵環(huán)。其表演形式為兩人對站、各在一邊,對舞到對方位置再回舞過來。表演者基本身著當時條件下的白襯衣、藍色或黑色的褲子。社伙方隊表演時,舞獅走在最前邊,接著是舞棍方隊,然后是秧歌、高橋等方隊。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舞棍方隊,其陣容龐大、場面壯觀、氣勢恢宏,燈光下棍影飛舞、白衣閃挪、隊形齊整、步伐劃一、氣勢若虹,環(huán)聲蒼蒼、號聲若雷、聲震天地!

20250616102402140-13-fba00.jpg_scale_.jpg

鳴鶴舞棍源于何時,無具體資料可以佐證。據村內老人們說,他們的爺爺輩常提起他們少時玩棍的情形,據此推測,至少百年前鳴鶴舞棍就存在了!

鳴鶴舞棍因何而產生、在何種具體的條件下產生,現在沒有具體標準的說法。一般認為產生的原因有兩種:一是先輩們尚武、注重健身的產物;二是當時社會動蕩、出于集體防衛(wèi)需要的產物。之后在節(jié)慶時表演,兼具了文藝特色。

鳴鶴舞棍的實質就是武術中棍術的挽花子,具有觀賞性高、實戰(zhàn)性強、操作較易的特點,這應該是它的生命力所在,能夠長時間傳統(tǒng)下來的根本原因所在。

據悉:2012年,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成立。自成立以來,開展了全方位、多層次的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,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。岷縣建立起全方位、多層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,截止目前,共整理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0 大類81項,摸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線索100多條。其中“花兒”被聯合國公布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,“二郎山花兒”、“巴當舞”、“洮硯制作技藝、”“岷縣寶卷”、“青苗會”、“岷縣當歸加工技藝”6項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名錄,“岷縣銅鋁鑄造技藝”“九宮八卦燈會”等15項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名錄、“岷縣牛肉骨頭加工技藝”等57項被市政府公布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名錄、“岷縣傳統(tǒng)元宵節(jié)”等81項被公布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名錄。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5名,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8名,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64名,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92名。省級非遺工坊2家,市級3家,縣級16家;國家級“鄉(xiāng)村工匠名師”1名,省級“鄉(xiāng)村工匠名師”3名,省級“鄉(xiāng)村工匠”6名,市級“鄉(xiāng)村名匠”24名,縣級“鄉(xiāng)村工匠”131名,岷州工匠69名。

20250616102402327-42-ac4b6.jpg_scale_.jpg

20250616102402333-13-43a37.jpg_scale_.jpg

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出版發(fā)行非遺保護叢書《岷州愛情花兒精選》、《岷縣網絡花兒精選》、《岷州寶卷集成》等40余本圖書;研制并開發(fā)了文創(chuàng)產品,拍攝播出《岷縣花兒》等8部紀錄片及視頻,“岷縣花兒”多次榮登央視和甘肅省電視臺,取得了良好的宣傳效果;連續(xù)舉辦了24屆岷縣花兒歌手大賽和岷縣花兒歌手培訓班,培訓學員5000人次;舉辦了四屆全國花兒論壇,邀請專家312名,收集整理論文123余篇,相關文藝創(chuàng)作83首;舉辦了四屆“非遺宣傳周?花兒藝術節(jié)”,觀看人數達到20余萬人次,短視頻平臺點擊量2100余萬;連續(xù)兩年參加定西市社火展演活動,取得一致好評。此外,我們依托豐富的非遺資源創(chuàng)作出一批獨具岷縣特色的文創(chuàng)產品,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。

20250616102206907-73-93168.jpg_scale_.jpg

近年來,岷縣縣委、縣政府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(tǒng)性保護,岷縣先后被授于“聯合國民歌考察采錄基地”、“中國花兒之鄉(xiāng)”、“中國洮硯之鄉(xiāng)”、“中華詩詞之鄉(xiāng)”、“中國當歸之鄉(xiāng)”、“中國黃芪蜜之鄉(xiāng)”、“中國貓尾草之鄉(xiāng)”等榮譽稱號,岷縣非遺保護工作走在了全市乃至甘肅省的前列。文化品牌已成為岷縣走向全國乃至世界的“軟黃金”。

(任藝  馬婷)

來源:中國農科新聞網
編輯:周俊鵬
陜ICP備13005735號-1 農業(yè)科技報社版權所有 聯系電話:029-87031703 www.weuufuk.cn